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puran1968 的博客

绘画的一生,是修炼的一生,是不断完善自我和提高人生境界的一生。

 
 
 

日志

 
 
关于我

董申斌,别名董旺滨。号朴然居士。诗人,职业画家,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青年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英国天津温莎牛顿教育顾问,旺滨艺术工作室主持。朴然悟道闭关中心悟道修行者,儒释道圣贤文化传承者。

(朴然居士原创诗词)《朴然禅偈诗——四季歌》及随笔后记  

2011-08-16 06:25:55|  分类: 朴然居士诗词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朴然居士原创诗词)《朴然禅偈诗——四季歌》 - 朴然居士 - puran1968 的博客

 

春看百花秋望月,

夏盼凉风冬藏雪。

四季清净心喜乐,

随遇而安好时节。

朝无芳华红满树,

暮醉霞落树有空。

若将花儿植心树,

人间何事不相同?

 

《朴然禅偈诗——四季歌》

 

2011年8月15日12点50分于天津画室——守戒斋。

 

后记随想:

人生八苦难出,境遇往往风云突变,少有坦途。

何为八苦:生老病死,怨相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人皆有感受。入胎,住胎,出胎是一个即漫长又非常痛苦的过程。

世间凡夫皆迷惑其中不能自拨。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非但是母亲痛苦的过程,

也是胎儿因果炼狱的体验过程。前因不明,偶有胎死腹中,或胎里带病。

胎狱期满,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

又或母亲难产,为生而死,双双归命;也或胎儿与母亲前世有怨,胎儿出而母亲死。

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

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

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更多的是带着对这个五浊恶世的厌憎和不情愿而哇哇大哭的。

二、老苦:唐诗有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一种自然现象,

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大凡世间万物皆有其自然的发生,发展,鼎盛,衰退的这一过程。

宇宙规律如此,凡夫之人又怎么能够逃避?

昔日秦皇汉武妄想长生不老而无体验大道的正确的修炼之法,不也是黄泉待尔吗?

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

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

又何况世间更多的是凡夫百姓,整日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

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这些更是加速了使人衰老的过程。而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

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青春年少,风姿绰绰,明眸皓齿,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娇睇妩媚,自我爱恋与众人的追求与欣赏,到青春一去水东流,

昔日伊人今不再的嘘嘘感慨与凄凉。一个心路的蜿蜒路程更是揭示了生命之老去的可怕。

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

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栓塞等等多的不胜枚举。

更有甚者,在当今的这个末法时代,随着人们的物欲的不断地追求与膨胀,

加速了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近一百年的工业时代到现在的后工业时代,

人们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超越了人类有史以来上万年时间的总和。随着对地球的破坏,

自然环境发生了难以永久修复的恶劣变化,继而诞生了更多的疾病病源。

而愚昧的欲望膨胀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

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

以现在的科学发展速度是很难跟上新型的耐药病菌的裂变和发生发展的。

再加上物质世界的人们整天追逐欲望感官享受,

没有一个完善而高尚的灵魂支持难以建立起更加高级的自我约束的道德精神体系,

生活不检点,膨胀私欲,为所欲为,

又产生了很可怕的现在科学难以有效治愈的免疫力丢失的可怕疾病,

而且在全球范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的复制和漫延。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人们只为欲乐,引来病苦。一旦病患上身,

将会感受着身体疾病的痛苦也会感受着精神与心理疾病的煎熬。

进一步说,即使药物能够治愈各种疾病,

而如果娑婆世界的凡夫不能够明心见性,克制私欲,身体也会过早的衰败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阴阳五行之体,是和宇宙生生相连,息息相关的。

人的每一个信息都会和宇宙的大环境相连接的。

好的意念会有好的福报,坏的信息将会招致恶的业报。此言非虚,唯人自省。

四、死苦:物质如钢铁者,日久常用,不知日常的维护与修理,

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很是有限。何况血肉之躯妄想之人,又有几何?

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

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

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

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

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

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

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

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

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死之于人是最大的恐惧和痛苦。生时不能够修善积福,闻缘善法;

死后六道难出,或堕入地狱,凄苦难堪,想得一刻一瞬安乐亦难。活人当醒悟。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

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

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

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自古以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别离故事比比皆是。

“问世界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感人诗篇记忆犹新。

情关难破,无论男女,一入情关便不足观。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

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

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

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

“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

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凡夫世人不明此理,其实有此怨憎相聚乃是前世之因,今生必报之果。

是所谓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便是此理。所以,即使逆缘上身,也要加以善待。

唯如此方可避祸趋福,勇猛精进,印得心法,禅悟妙境。

七、求不得苦:想得到而得不到便是求不得。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便生抱怨;

想谋求某一个工作位置,有能力而没有人际关系便生嗔恨。

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便生嫉妒。自己的志趣虽大,但是没有机缘,

便感慨人生不平,天生我才没有用,苦闷借酒浇愁。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

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有思有想 ,便有欲有念。唯有克制心念,日当三省,夜惕四知,

才能够把此苦降到最低,离苦而得乐。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

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

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

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

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

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色受想行识,浊尘累累,如泥裹珠。泥尘不褪,明珠难辉。

心念如此难净,盖因没有参透佛法大道真理,人生苦苦,时日难追,

我辈当早日猛醒及时修行,方可早日出离人生八苦而至人生幸福喜乐之彼岸。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

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

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

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

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

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

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 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

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

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

人的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

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

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

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

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的表现,

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

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

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

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人生第七苦——怨恨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

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

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

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

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

 

更多的时候心境更是随着八风而动,忐忑难安。

何为八风?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一花一草皆有生命,万物有情本具同根。

无缘之慈,同体大悲,阐释了佛法的精义。

四季如常,冷暖所受。

朝暮相同,盛衰一体。

无有分别,本心清净。

何忧何患,何喜何悲。

无得无失,如如不动。

真假无别,随遇而安。

大音希声,大智不辨。

他说由他说,

我行任我行。

冥冥鸿宇内,

茫茫湖海中。

山河描彩绘,

翰墨飘书香。

朝写心经曲,

暮放诗篇歌。

名利如幻梦,

昙花几人阿。

黄粱自古事,

人生其如何?

一切皆虚幻,

真实自心间。

常问灵性田,

勤耕般若山。

人笑由人笑,

荣辱一笑看。

无花亦无草,

有水有山河。

罗汉芦苇渡,

达摩悟空禅。

出离八苦海,

内省大肚佛。

心灯明自性,

原是凡夫胎。

济公食酒肉,

假相莫当真。

樵夫舍蓑笠,

慈悲变帝王。

万法皆有境,

因果不为空。

善花菩提树,

恶行果业连。

四大本常住,

五行道担肩。

浩浩明日月,

皎皎洁如雪。

春秋有更替,

冬夏乃一天。

生命惜长短,

无我可长安。

金刚波罗蜜,

菩提萨婆诃。

 

朴然居士随笔四季歌后记。

2011年8月16日晨5点50分于天津画室——守戒斋。

 


 

朴然注疏:

樵夫舍蓑笠,慈悲变帝王。

此典故出自《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吾今復問(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寡人今作一朝人主,未知前世,作何功德而來?’請師究竟。”

誌公答曰:“我皇前世,是個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見山間靈壇古廟,庵宇朽爛,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曬,無人侍奉。汝自發起善心,將己頭上箬笠一個,遮蓋佛身。佛以天眼觀見,有此善心,贊言:“善哉善哉!貧苦布施,甚為希有。汝於來世,當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報也。”

朴然释解:

箬笠:用箬竹宽大的叶子编织的斗笠。防雨防晒。

蓑衣:古代用草,竹叶或棕等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雨衣。

自发起善心:无心的,无为的,自觉的,无求的善心布施。不求功德而功德自在。无心布施乃是真布施。

《金刚经》云:不住相布施,乃是真布施。菩萨若住于相布施,便不为菩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真正的佛心佛性,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梁武帝萧衍的前世因为有这个无心布施,所以功德很大。转世为帝王,一朝之主。

这就是三世因果的循环。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

朴然续义:

同样的还是梁武帝萧衍这个人,86岁却亡国饿死也是有原因的。还是因果不空表法的显现。

一般人不明白,看不懂。梁武帝萧衍后半生一直在大力弘扬佛教,为什么结果如此不好?

那是因为梁武帝后来做的都是有为的法,所有的布施都是有为的,不名真菩萨。

况且对西天二十八祖达摩祖师不敬,罪过很大。因果不虚啊。

学佛修行最终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转识成智,开花见佛悟无生。

一旦有所执着,便会陷入无明之中,无有智慧。

学佛修行最终是要开悟,见到自性,本来的面目。

勤修戒定慧,去除贪嗔痴。智慧为第一,即明心见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梁武帝太执着于表面的法,所以不能够最终开悟佛的智慧。

所以最后越来越糊涂,不能够任用贤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福德越来越少,最后亡国,饿死。

分析梁武帝萧衍的最后结局,还有两点必须要说。

第一,彻底的贬低中国的传统圣贤文化。

贬低老子,否定老子《道德经》及其道家学说,称老子道家学说为邪说。

忽略儒家圣贤学说,不明儒家治国之道。不晓帝王内圣外王驾驭之术。

第二,不明大道,不悟佛学终极真理。不明一真法界真常实相。

执着表面之法,分别心重。不明圣贤无有分别之境界。

执着帝王之位,不肯放手。既然要学佛,又不能够效法佛祖之行。

所以最终佛没有修成,国破家亡,落了一个饿死的结局。

朴然阐义:

分析历史人物不是去贬低这个人,而是阐释易理。

中国的传统圣贤文化是千古不易的终极文化与圣贤学说。

就目前的佛学也早已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了上千年,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一个理,无有分别。

凡有分别心都是不明理,不明大道。

三教都有出世的一部分,也都有入世的一部分。

无论出世入世,培德积善,修心养性是基本的共通点。

只有本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做事,

才能够迈入圣贤大殿的门坎。

不培德增幅,一切都是白搭。

不明先天大道,都是在修行的大门外转悠,盲修瞎炼。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明心见性,立达佛天。

 

朴然居士2014年12月28日06点40分随笔于天津画室-见性书屋。

  评论这张
 
阅读(22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